2007年10月12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一版: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路权分配不能车权至上
杭州破解“出行难”力求实现路权平等
本报记者 蔡亮

  早上8点,上班高峰期。杭州文二路上,各类型号、各种大小的机动车把道路挤得满满当当。而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上,各类样式、各种规格的非机动车夹杂着往来的行人,同样把人行道挤得满满当当。车流和人流中,不时出现因为擦碰引发的摩擦和争吵。
  这样的情景,在杭城的许多道路上,几乎每天都发生着。
  家住万塘路某小区的吴先生,每天骑车上下班,都要经历这样的“煎熬”。“这条行人和非机动车共用的道路其宽度仅够2辆自行车并行,却要承担高峰期的大量行人和自行车,你想那是什么滋味,本来我从家里到单位仅要15分钟,但现在要半个小时,耗时整整多了一倍!”
  随着杭州经济的发展,汽车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。自2002年放开私家车上牌后,杭州市区机动车以日均200辆的速度飞速增长。目前,机动车的保有量达到了平均4户人家一辆。
  车越来越多,道路拥堵也越来越厉害。近几年,为了解决马路拥堵,杭州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改造。其中一项措施,就是向非机动车道挖潜力,靠不断挤压非机动车道来扩大机动车道。然而,随着机动车道的拓宽,留给行人和骑车族通行的空间越来越小,行人、自行车与机动车争道引发的交通事故则越来越多。
 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,目前的非机动车道主要存在几个矛盾:一是非机动车道过于狭窄,不利于自行车快速通行;二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混合后,非机动车与行人抢道,甚至发生事故;三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划分不清,易造成交通事故。
  杭州市建委城建处负责人表示,自行车、电动车等非机动车,仍是目前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。统计数据显示,市民出行,靠自行车或步行的在60%以上;而用小车出行的,仅占总量的5%—10%。“一味地靠压缩非机动车道来扩大机动车道,是对路权的不平等分配。”
  2006年,建设部发出了应重视非机动车道建设,尊重非机动车、行人路权的声音。令人欣慰的是,还路权于非机动车和行人,也已经成为杭州市解决“行路难”的主要工作方向之一。
  “破题的关键,是建立路权平等的理念,实现快慢交通的和谐接轨。”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朱小康说。
  增加机动车道路通行能力,不一定要靠牺牲非机动车道。从2005年1月起,杭州交警率先在省内推出“机动车待驶区”。一个小小的改变,不仅大大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,还有效缓解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“抢路”的状况。类似这样的“小发明”,杭州交警实施了不少。
  在行动的并不止交警部门。日前,杭州市有关部门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设计《杭州市非机动车交通战略发展规划》,其目的是要构建一个立体的交通体系,而慢行交通属于其中一部分。
  朱小康介绍说,以往提起城市交通管理,往往都只想到了机动车道,而忽视了非机动车道,实际上道路交通是个综合体,现代化的交通应该是包括地面、地下、地上,机动车、非机动车、行人的立体交通管理。    
  资料显示,自行车合适的出行距离通常是5公里以内,最佳或合适的出行方式应该是快速交通(包括公交车、私家车等各类机动车)与慢行交通(包括步行和自行车)相结合。研究慢行交通的目的是让快的更快,慢的更加舒适和安全。
  “让所有人享受平等的路权,不能靠简单的道路扩建和压缩,也不能仅靠道路硬件的改善和交通秩序的管理,而是基于各个交通工具流量和道路资源的基础上,找到其规律,进行时间上、空间上的布局重新分配和合理疏导。”朱小康说。